这三年是怎么过去的


北航的三年

博客版,交上去肯定得删删改改

今天是2024年6月9日,距离我高考结束整整三年,恰好也是博雅要求写一份学期总结,题目是“北航这三年”,回顾一路走来,确实吃了不少苦,收获也很多,就借此机会把想说的都写一写。偏向流水账

高考-大一入学

高考结束之后,我就加入到了强基的滚滚潮流中,也非常幸运的没过(辛亏没过,不然按照我土木+数学的构想,怕不是要去某个工地打灰)。之后高考成绩出来之后,也不出意外的炸裂,报志愿也没有很多选择,于是选择了我分数刚刚好能碰得上北航信息大类,这也是一切的缘起。

当时我结识了我的梦拓,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他帮助了我很多,非常感谢他。

大一上

大一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,当时还在新冠疫情的笼罩下,本就内向的我确实也不太愿意去外面玩耍,即使过了一年,高三联赛的失败的梦魇也一直缠绕着我。凭借着高中的底子,数分和高代我可以非常轻松的学会,而且进度远快于老师的进度,我自己做完了中科大英才班的数学分析大概一半的题目,感觉小小北航已经拿下。但是程设的思维和之前的数学完全不同,前者是对问题的证明或者求解,其形式往往是过程繁杂而结果简洁,后者是对问题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范式并且加以实现,这是我完全不擅长的,在做题的时候总是试图找到一个通项公式直接解决问题,这种思维的转变实在是痛苦。

最后的结果就是马马虎虎,我没有刻意去卷任何分数,当时认为只要一门课可以拿到90分就是万事大吉,80分也无所谓,我的梦拓水平不是很高,他对这些一无所知,我是他认识的最厉害的学生之一,我们小班我也是断崖式第一名,但是我其实在士谔书院排不进前10%,加上我比较内向的性格,眼界一而再再而三的缩小。当我还沉溺在自己的世界的时候,其实已经不知觉间身处于信息茧房中了。

大一寒假

这个寒假被隔离在酒店,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,大概就是打打游戏,唯一值得铭记的就是放弃了人工智能学院的报名考试,现在回看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,如果三年后的我重新回到那个时候,我一定会让我去42系的(虽然在6收获也很大了hhhh)

大一下

这个学期的任务也是学习,相比上个学期,这个学期疫情加重了,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呆着,总之就是很没有体验,也没什么太多值得提及的。

这学期最大的决定大概就是学期结束的时候决定分流到六系,原因有两个:1. 我的动手能力实在是捉急,上个电子设计能把自己的手给烫伤了,实验报告也完全不会写。 2. 21听起来没有6好,甚至我都没有问过任何一个六系或者21系的学长就草率的做了这个决定,可能人生的命运就是在一次次随意之间就被决定了。。。。

大一暑假

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提及的,大概两件事情:

  1. 报名了梦拓
  2. 在假期后半段的时候成年了,作为一个小学跳级生,其实到现在也不知道跳级这个决定到底是不是对的,感觉有些事情总是得过一段时间才能成熟,或许正常按照时间上学才是正确的决定。

大二上

CO!

非常忙碌的一学期,来到六系的第一个学期,每周的日历貌似就是这周考px,p5因为DM开小一位挂两次,生命不可承受之痛。

后期又因为疫情被迫返乡了,总之体验很不好的一个学期。

这个学期很大的错误在于科研课堂的选课,作为科研生涯的起步,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去真正去尝试真正的科研工作的,但是我选择了二系的课程,让我使劲写cpp,但是我啥都不会,完全把这个课浪费了,之后听别的同学讲他们的经历,我才感觉到我好像荒废了很多。

大二寒假

阳了,貌似什么都没发生

偶对,搭建了我自己的个人博客

大二下

最痛苦的一学期

在结束了大二上还可以说过渡的一个学期之后,这个学期完全进入了代码模式,我的三脚猫的代码功夫被狠狠拷打,我个人也经历了GPA一而再再而三的跳水。具体细节已经不想再提及,身心上重大的打击。

毁灭之后总是得到重生,我自己也发生了蜕变:

  1. 对于cs这个学习成本并不高的学科,一定是要多去学习,多去尝试,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。
  2. 内向和外向是平等的性格,没有高下之分,但是外向对于信息壁垒的破除一定是有着巨大的好处的
  3. 多看多用,GPT这些工具多尝试

大二的两个学期GPA掉了0.08,但大二结束是我大学的分水岭,扭亏为盈

大二暑假

报名了Python课程,狠狠手写了好多好多前端,PyQt,这辈子也不想再碰了

大三上

运气很好,过的还算顺利,这学期一个不起眼的点在于加入了某个冯如杯组,电影有逻辑,生活没有逻辑,一个小小的决定总是能掀起狂澜,永远无法想象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。

大三寒假

准备冯如杯

大三下

学期还没有结束,但是我已经可以把这学期的主要任务总计出来:1. 软工 2. 冯如杯

软工我的队友们非常给力,实力非常强大,极为顺利的完成了我们的软工,也感谢他们很配合我,作为组长也很开心很感激hhh

冯如杯则是我最想说的。

首先,我拿到了冯如杯主赛道制作组的一等奖,并且是一作,直接拿到了推免名额(貌似),是冯如杯这个比赛的最大受益者之一,但是我还是觉得冯如杯的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,或者说这是当今科研内卷的必然结果。冯如杯的优秀项目有90%都是在实验室的基础上缝缝补补交上去的,最终还是一个表达能力大赛,项目之间差距没有那么大,更多还是在于答辩人的营销效果和演讲效果,我运气很好,但这不代表我比别人好,也是着实感受到了运气大于努力。。。。

总结

时间真快,不知觉已经三年过去了,在六系也算是有得有失

得:

  1. 思维方式的转变:证明->实现
  2. 学习习惯的改变:被动->主动
  3. 性格的转变:内向->不那么内向
  4. 熬夜能力的提升
  5. 再大的挫折应该也许也不太会破防
  6. 眼界开阔,开始关注一些比较前沿的内容
  7. 一堆好朋友

失:

  1. 睡眠质量
  2. 头发
  3. 玩耍的时间
  4. 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

这不能都怪六系,我自己过去太内向了,丢掉了很多机会。

也许可以拿到推免名额吧,为了这玩意付出这么多真的值得吗?如果能让我遂了小时候的心愿,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肆意在科学世界中探索,我觉得这几年的辛苦也是完全值得的。。。。吧


文章作者: UyJZ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UyJZ !
  目录